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深耕“三农” 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
(来源:新福建 2025-09-30)
新福建

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肯定学校办学成就,并寄予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林业类职业院校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殷切嘱托,以强林兴林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批深耕“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林人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绿色动能。
从农民中来 到农民中去
2013年秋,福建林职院迎来首批特殊学员——来自八闽山乡的农民学员。他们带着竹林、茶园、果园里的泥土气息走进课堂,开启了一段“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的转型之旅。十二年间,这所扎根绿水青山的学府已招收4009名高素质农民,成为八闽大地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
建瓯迪口镇霞庄村的翁建平至今记得,2018年他带着1.8万亩竹林的经营困惑走进林职院课堂。“那时候竹笋丰收却卖不出价,竹林管理粗放,4000户乡亲眼巴巴盼着增收。”学院派出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为他开出“药方”——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将传统竹林改造升级为标准化生产基地。如今,他的福迪安然公司年加工笋竹4万吨,辐射带动4000余农户,更在2024年摘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福建林职院的“百千万工程”不止于课堂。学院依托林业技术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和园林技术省级教学创新团队组建跨学科服务团队,将林业、园林专家与电商、物流教师拧成一股绳,形成“下乡服务链”,把科技成果送到“百村、千户、万人”。在武夷山星村镇,团队帮助茶农搭建“数字茶山”平台,实现茶青从采摘到加工的全流程追溯;在龙岩长汀,团队帮助学员修文平创办“绿之梦”家庭农场,构建“家庭农场+电商+休闲观光”运营模式,带动和帮扶1000多位村民“绿色致富”,让村民直呼“没想到”。
“送教上门”不是简单搬张桌子上课。在顺昌洋口镇,学院将课堂搬进竹荪种植大棚,学员边听专家讲解病害防治,边用手机拍摄菌丝生长实况;在南平延平区,电商教师带着学员在古厝前搭起直播间,现场演示如何用“乡土故事+直播话术”让竹制品销量翻倍。这种“田间即课堂、问题即课题”的模式,让学员的生产技能、营销水平和经营能力得到三重提升。
如今,林职院的高素质农民班学员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翁建平式”的带头人。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竹三代”,有跨界转型的“茶博士”,更有带着无人机技术回乡的“新农人”。学员郑泽新当选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花卉协会副会长,成为福建海峡花卉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并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乡土专家”称号;学员范林勇创办林勇林业合作社,长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福建林业改革发展20年突出贡献个人”“福建省林业乡土专家”“南平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南平市级乡土推广员和乡土科技特派员。
据初步统计,毕业学员中有8人次获国家级林草专家称号,15人次获省级林业乡土专家称号,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学院通过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生产实践活动课程,将他们培养成为‘技术能指导、生产能示范、致富能带头’高素质农民。”福建林职院院长刘文开介绍道,“他们从农民中来、又到农民中去推广转化林草科技,因地制宜开展乡土名贵树种与中药材种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乡村特色产业,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从课堂到田间,从技术到市场,林职院用时间证明:当教育扎根泥土,当知识对接产业,当人才服务乡村,绿水青山就能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这,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到林场的青春接力
迎着初秋的晨光,福建林职院2021届林业“三定向”毕业生陈海旺在建瓯市迪口林业工作站用无人机日常开展精准巡护,用科技为山河林海站岗。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见证着这位年轻林业人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
2018年,陈海旺在了解到家乡林业站技术骨干年龄断层严重的情况后,便燃起了“用科技染绿青山”的梦想。在福建林职院的系统培养下,他从一个对林业只有模糊认知的高中毕业生,逐步成长为专业扎实的林业技术人才。
2021年毕业后,陈海旺回到了建瓯市迪口林业工作站。如今,他已是当地林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建立示范基地,有效带动林农致富,更加有力地推动迪口镇中草药的发展。2022年,他被评为建瓯市护林联防工作先进个人。更让他自豪的是,他积极推进迪口镇林改“1+1”整村或整组推进试点,持续深化林改创建新模式。从技术推广到带动林农致富,这位年轻的林业人正在用自己的专业和坚守,书写着新时代林业人的责任担当。
从课堂到林场,这正是福建林职院“三定向”培养生成长的生动缩影。针对福建省各乡镇林业站、国有林场人才紧缺的现状,自2018年以来,福建林职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林业技术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三定向”人才培养试点,与福建各地市林业局协同培养了众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一线技术人员,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成为破解乡村技术骨干紧缺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更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化办学模式。学院牵头成立福建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整合59家单位资源,包括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等行业骨干力量。这一平台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多年来林科类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2%以上,乡村基层就业比例超过82%。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鲜明特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还大力开展林业基层技术骨干培训,组织编写专门教材,举办福建省国有林场场长培训、西藏昌都市林长制培训、林业重点工程、乡镇林业站长能力提升等各类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田间、林区的业务技术骨干,成为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在福建的广袤林区,一批批年轻的林业人正用脚步丈量青山,用专业守护绿水。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让无数像陈海旺这样的林业学子更加坚定了“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信念。从课堂理论到田间实践,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理念,更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在林业基层一线谱写着自己的青春篇章。
正如福建林职院党委书记陈建辉所说:“‘三定向’培养不只是简单的工作安排,更是一种责任与传承。学院累计培养了‘三定向’毕业生212人,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在延平区巨口乡艳阳家庭农场,省级科技特派员黄华明老师正在指导农户进行桔柚移植与修剪。“以前我们不懂科学种植,30亩桔柚的亩产量不足3000斤,经济效益很低。”农场负责人感慨道,“多亏了福建林职院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每隔10到15天就到现场指导一次,一年时间我们这片果园产量就首次突破25万斤,产值超70万元。”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总结“三农”工作经验,亲自指导创立和大力倡导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创新机制。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考察时强调,“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福建林职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特色种植、花卉栽培、农产品加工等不同领域的技术与人才优势。学院建成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组织实施服务乡村振兴“省-市-校”三级科技特派员工程,完善服务机制,累计派出160多名科技特派员。这些科技特派员肩负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使命,奋斗在服务“三农”一线,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技能,推广了一批实用技术与新品种。
从特色种植到农产品加工,林职院科技特派员们的身影活跃在八闽大地的各个角落。周俊新老师指导木通种植、林小青老师指导油茶生态种植、纪颖老师指导果实绿色保鲜、钱叶会老师指导油茶籽综合利用……这些看似专业的技术术语,在农民那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陈元镇老师推广示范的毛竹大径竹材培育及节水灌溉技术,获中央财政科技推广资金补助103万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师生的重要回信,让我们倍感振奋。我们要继续深耕‘三农’,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陈元镇老师道出了全体科技特派员的心声。他们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技术论文到实用技能,福建林职院的科技特派员们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科技服务“三农”的动人篇章。
青春扎乡土 从志愿者到乡村产业“播种人”的蜕变
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乡间的百亩药田,福建林职院毕业生林燚炜这位95后青年用两年时间,将金线莲组培苗成本从每瓶15元压缩至8元,带动周宁县李墩镇农户亩产增收超3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2022年,作为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森林资源保护专业的林燚炜初到周宁县李墩镇芹溪村便发现症结:金线莲种植户大半成本耗费在组培苗采购。没有专项经费的他,联合3名本地青年在仓库搭建简易实验室,历经数百次配方调整、上万瓶失败试验,最终突破培养基优化技术,大幅提升了种苗成活率,并将科技攻关延伸到大田,创新优化土山地种植技术,使金线莲亩产提升30%,生长周期缩短2个月。
技术突破后,林燚炜团队创新推出“三免一保”服务: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质量检测,保底价回收产品。除此之外, 在际会村,种粮大户李乐生承包的200亩梯田曾面临品种单一、销路难等困局。林燚炜团队引进五六个蜜薯新品种并指导其科学管理,成功开辟了线上销路。“蜜薯亩产从1700公斤飙到2500公斤!”际会村种粮大户李乐生提起林燚炜就竖起大拇指。
除农业技术推广外,该团队还以不足市场价30%的成本完成镇域10万亩林地3D测绘,为产业规划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李墩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杨明银表示:“这些年轻人踏实、专业、有干劲,把知识用在了田间、山头,更把心扎在了李墩的土地里。”2024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新时代·面孔”栏目讲述了《“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林燚炜——为乡亲们留下能致富的产业》的故事。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一位来自福建的年轻人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介绍着当地的红树莓产品。不到两小时,销售额突破96万元。七年前,郭斯贤——这位福建林职院2016届毕业生,便从福建远赴宁夏当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我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林业技术专业,在学习中我了解到‘草方格’防沙治沙技术后,对宁夏‘绿染黄沙’充满了好奇和敬佩。”郭斯贤回忆道,“2016年,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到福建招募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我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就决心到西部去,到宁夏去,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2021年援宁工作结束后,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的郭斯贤决定留银创业,开展“宁货出塞、闽货西行”式消费帮扶。202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新青年”栏目刊发了他《山海情更浓 奋斗正当时》的青春日记,2024年,郭斯贤获 2023-2024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闽宁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福建林职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与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际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互派访问学者、共享优质资源等方式,加强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自2017年结对以来,校领导互访超10次,互派干部教师50余人次,学生交流120余人次。通过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像郭斯贤这样的毕业生在宁夏的专业发展和事业开拓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可能性,他的故事描绘出闽宁职业教育合作的新画卷。
在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与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上,胸佩“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服务期满优秀志愿者”绶带的林燚炜作为代表发言。据悉,新一批志愿者中福建林职院又有10人奔赴乡村振兴一线,这场“青春接力”将持续书写科技兴农的新篇章。
从高素质农民到林业“三定向”生,从“科技特派员”到服务乡村振兴的志愿者,福建林职院正以多元路径架起人才与乡土的桥梁。他们以课堂为舟、以实践为桨,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种进泥土里。当青春与绿水青山同频共振,当创新与乡村振兴深度交融,这片沃土正生长出无数“翁建平”“陈海旺”“林燚炜”“郭斯贤”式的领跑者。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共同绘就新时代“强林兴林、绿动福建”的壮美画卷。
原文刊载: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