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福建大学生“三下乡”“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宗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闽台融合发展号召,今年盛夏,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长青社会实践小分队联合釉生工作室,赴泉州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以“探寻闽台文脉、践行绿色发展”为主题,通过文化探访、历史研学、环保实践等多元形式,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闽台同根情谊,在服务实践中锤炼青春本领,为促进闽台融合、助力生态建设注入青年力量。

文脉寻根:解码“两岸一家亲”的文化基因
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实践队以“科技+文化”为纽带,开启了一场跨越海峡的文脉对话。队员们通过AI方言互动装置与虚拟导师学讲闽台方言,在“共说乡音”的趣味互动中,直观感受“方言同源”的文化认同;借助3D场景复原技术“穿越”至宋代泉州港,化身古船水手亲历闽台先民携手开拓海上丝路的壮阔历程,深刻体会“两岸同闯”的历史羁绊。



为系统梳理闽台文化脉络,实践队分板块深耕博物馆展陈:从德化白瓷在台湾的流传轨迹,看工艺技艺的跨海传承;从闽南红砖厝与台湾番仔楼的榫卯共性,品建筑美学的同源基因;从妈祖信仰的两岸共祀,悟精神信仰的一脉相承;从婚俗中“同心结”的共通寓意,感民俗文化的血脉相连。队员们纷纷表示:“每一处展品都是闽台‘亲上亲’的见证,让我们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丝路探源:追溯闽台共荣的开放密码
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实践队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课堂,深挖闽台在海洋文明中的共生记忆。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与“海上中转站”的台湾,在丝路贸易中始终紧密相连——队员们观察宋代古船的龙骨结构,惊叹于闽台先民共同优化的造船技艺;分析外销瓷器上闽台共通的吉祥纹样,读懂两岸工匠的审美共鸣;解读航海日志中的气象记录,感悟“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这也与团队践行的绿色发展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从历史中走来,闽台的开放基因从未中断。”带队老师说,“这份跨越海峡的协作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宝贵财富。”




绿动实践:以青春之力绘就生态画卷
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实践队在泉州发起“绿色星期六”环保行动,用实际服务践行三下乡“作贡献”的初心。队员们沿街向居民分发环保手册,用闽南语讲解垃圾分类技巧;在社区广场设置互动展台,通过趣味问答向儿童普及“低碳出行”知识;走进公园清理杂物,用劳动传递“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





此次三下乡活动,既是一场闽台文脉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青春担当的实践之行。通过文化探访,队员们筑牢了“两岸一家亲”的情感根基;通过历史研学,深化了对“开放融合”的时代认知;通过环保服务,践行了“绿色发展”的青年责任。
未来,长青实践队将持续以三下乡为载体,深化“文化研学+实践服务”模式,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闽台融合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用青春力量架起文化交融之桥、生态共护之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林职院青年的担当。
(图/郭煜燊 文/程靖媛 初审/吴建森 吴文杰 吴金山 复审/郑燕丽 终审/华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