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乡千村行 | 周宁: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来源:新宁德市县融媒 2025-09-12)
新宁德市县融媒

夏末初秋,周宁县咸村镇上坂村山林茂盛,碧波荡漾,该村党支部书记林燚炜仔细观察套种作物的生长状况。在这片树林中,他已经种植了30多亩金线莲。

林燚炜查看金线莲
多年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专业毕业生林燚炜以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服务周宁县李墩镇。他利用知识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与团队成员搭建植物组培室,开展金线莲等中草药种苗培育,辐射带动李墩东山等村群众种植。多年后,他又以村干部身份回到家乡——咸村上坂,致力带动群众发展林下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林下经济大有可为!”在林燚炜眼里,漫山遍野的绿色正是希望的颜色,孕育着生机、幸福与希望。“眼下,我们正牵手樟源等村,在咸村镇联村党委的支持下,抱团发展金线莲、草珊瑚、畲药等林下经济,当前,全新的植物种苗组培扩繁室已落户樟源返乡创业园,相关设备正加速安装中,生产基地正在有序扩建中。”林燚炜说。
从咸村出发,抵达七步镇后洋村。小村落被群山环抱、生机盎然,一片片林地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研学团队慕名而来,探访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带领全家上山开垦荒山,短短几年内造林1207亩,成为全省有名的造林大户。造林期间,为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善于思考的黄振芳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魔芋、茶叶等作物,采取了“以短养长”的方式,既增加了前期收入、提高效益,又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优化土壤环境。
数十年来,后洋村始终践行“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探索“林养、林种、林游”产业发展模式。依托黄振芳家庭林场,建成了全国首个“森林党校”,成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种植黄精、草珊瑚、芍药、金线莲等中草药,进一步带动村集体、村民双增收。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笑着说:“绿水青山也能‘生金淌银’。”
周宁,全县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覆盖率达72.96%,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多元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在“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引领下,周宁县深入探索,利用“绿”基因,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多点开花”。
在纯池镇桃坑村,安徽药商与之合作,种植黄精上百亩,实现订单种植、技术跟踪、保价回收;在泗桥乡下西坑村,“80后”返乡青年陈斌、周陈贵利用林地资源散养生态土鸡,所产的土鸡、鸡蛋凭借好品质畅销网络,供不应求;在狮城镇双桃洋村,返乡创业的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刘志敏带领团队建成391亩仿野生黄精基地,散养土鸡,形成生态循环;被周宁的好生态吸引,李余林在此建起了福建九节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推进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部分产品出口国外市场。
截至2025年7月,该县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达9.8万亩,培育林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余家,吸引从业人数近万人,生态红利惠及广大群众,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景观利用等多元发展模式。全县现有林下中药材基地15个,总面积达1539亩,主要种植黄精、草珊瑚、铁皮石斛、金线莲、紫灵芝等品种;林下养殖则以生态土鸡与肉羊为主,初步构建起养殖销售产业链。此外,周宁县还通过培育电商主体等方式,进一步畅通销售渠道,推动林下产品多方式“出山进城”。
原文刊载:新宁德市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