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技术“解码”海丝风华
福建林职院学子赴泉州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来源:闽北日报 2025-08-06)
闽北日报


学子们在查看无人机倾斜摄影拍摄东西塔图像效果
本报讯(陈蕾羽 彭锦水 王美伶 文/摄)当AI唤醒静默千年的“拍胸舞”铜像,当无人机测绘定格古塔风蚀的纹路,当“簪花围”在AR中绽放时代新姿——暑假期间,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学子走进泉州开展实践活动,尝试使用现代技术“破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惠安石雕的遒劲刀痕铭刻着闽越先民的坚韧,水密隔舱福船的榫卯结构承载着古人的海洋智慧……步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海丝数智”星火团队员们一边感叹一边记录。
面对国家级非遗“拍胸舞”,队员陈莹运用AI动态重建技术,让原本静默的铜像瞬间“活”了起来——粗犷的拍击、古朴的舞步、诙谐的神态在3D空间中重现。“当铜像‘动’起来的那一刻,科技赋予了传统文化全新的生命力。”陈莹感慨道,“活”过来的铜像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这项被称作“东方迪斯科”的古老舞蹈。
泉州开元寺东西双塔矗立千年,45米高的花岗岩塔身,凝结着宋代工匠“道法自然”的营造智慧。星火团队员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东西塔各个角度高分辨率的航摄影像,并借助专业软件构建出厘米级精度的数字孪生模型。当古塔在虚拟空间中被永久镌刻,队员们也留下了一份可测量、可分析、可永续的古塔“基因图谱”。
行走中,队员们来到泉州蟳埔村,探寻“簪花围”“蚵壳厝”成为文旅打卡热点的秘密。队员吴聆凡等体验了“簪花围”,其他队员则以AIGC技术生成Q版蟳埔女IP形象,以更青春、更时尚的方式重现了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
在古城“地标”钟楼下,队员们还架设起设备进行延时摄影,记录西街的人间烟火。球形全景扫描将整个街区转化为可沉浸式漫游的数字地图,可供人探索泉州这座“世遗之城”的非遗“今生”。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并延续至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在泉州花灯传习所里,星火团队员们围绕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采访了非遗传承人林伟忠,听其娓娓道来花灯制作的匠心坚守与创新求索。“一刀一刻皆学问,一丝一缕见精神。”队员郑欣妮深受触动,她说,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传承弘扬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要思考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随后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利用AI作为“翻译官”,将林伟忠用闽南语讲述的传承故事翻译成“海丝青年说”双语(普通话、闽南语)vlog,将这个原汁原味的“泉州故事”推向广阔的线上平台。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海丝数智”星火团不仅产出了高精度的测绘模型、生动的短视频、富有创意的泉州文化IP,更践行着一堂行走在千年海丝遗迹上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之志、对科技赋能的创新之思,转化为未来学习与奋斗的不竭动力,要勇担创新传承的使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原文刊载: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