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韵千年传薪火,红色德化铸初心”信息工程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中国网 2025-07-08)
中国网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2日至7月5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长青社会实践小分队携手釉生工作室,在吴建森、吴金山两位老师带领下,深入泉州市德化县,开展以“文化寻根、红色教育、绿色发展、闽台融合”为核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实践形式,引领青年学子在探索中感悟、在奉献中成长,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探寻陶瓷文脉,感悟匠心传承
实践活动首站聚焦德化陶瓷文化沃土。队员们走进苏清河艺术馆,透过一件件精美陶瓷作品,系统了解大师苏清河的艺术生涯,深切体会德化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从釉色研发到器型创新,每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对陶瓷艺术的执着坚守与热爱。

随后,队员们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馆内两千余件馆藏文物如立体史书,清晰呈现德化陶瓷从宋元外销瓷到明清“象牙白”的辉煌历程。在讲解员引导下,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直观感受德化陶瓷的繁荣脉络与发展轨迹。

体验陶瓷制作,厚植文化自信
为深化陶瓷技艺交流,实践队与釉生工作室成员一同前往臻峰陶瓷文化创意园。在非遗传承人的统筹协调下,釉生工作室成员与当地匠人围绕德化烧瓷技术与茶洋窑烧瓷技术展开深入交流。双方从釉料配方的矿物成分差异、龙窑与阶级窑的烧制温度控制、器型设计的实用与审美平衡等方面展开探讨——德化窑“象牙白”的温润质感与茶洋窑青灰釉的古朴韵味形成鲜明对比,而两者在胎土处理、柴烧火候把控上的共通智慧又让在场人员深受启发。
实践队员全程参与交流,不仅记录下两地窑口在历史渊源、技术演变上的异同,更在非遗传承人与釉生工作室成员的指导下,尝试将两种工艺的局部技法融合,完成了一批兼具德化白瓷细腻与茶洋窑粗犷风格的小型试制品。此次技术交流,既让传统工艺在碰撞中焕发新活力,也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到“传承不是复制,创新需有根基”的道理。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
除文化探索外,长青社会实践小分队专程前往烈士陵园,开展庄重的红色教育活动。在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静默肃立,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先烈表达深切敬意。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瞻仰烈士事迹等活动,青年学子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纷纷表示将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探秘古窑遗址,追溯历史印记
次日下午,实践队走进屈斗宫古窑遗址。这座宋元时期的代表性窑址,是德化陶瓷辉煌历史的直接见证。队员们沿木质栈道缓步前行,仔细观察古窑结构与烧制痕迹,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由衷赞叹。在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内,一件件精美瓷器让大家流连忘返,进一步深化了对德化陶瓷艺术独特魅力的认知。
促进闽台融合,共谱文化新篇
作为活动亮点,实践队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闽台文化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AI方言互动装置,队员们学讲闽台方言,切身感受方言同源的文化认同;依托3D场景复原技术,仿佛穿越至宋代泉州港,亲历闽台先民携手开拓海上丝路的壮阔历程。此次探访不仅加深了对闽台文化的理解,更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融合注入青春动能。
践行绿色理念,服务社会发展
在服务实践环节,实践队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在泉州发起“绿色星期六”环保行动。通过分发环保手册,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知识,传递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此次行动既增强了队员们的环保意识,也为推动社会绿色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度领略德化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革命历史的厚重底蕴,有效激发了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下一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长青社会实践小分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拓展实践平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绿色发展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原文刊载: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