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院党委宣传部“海丝数智”星火团实践小分队以数智科技焕活海丝传统文化

作者:文/王美伶、陈蕾羽 图/林泽凡、郑欣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7/28 17:09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7日至11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海丝数智”星火团实践小分队奔赴泉州,开展“数智未来”焕活海丝传统文化2025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无人机三维测绘、球形全景拍摄、AI重建、穿越机航拍等前沿数智技术的创新应用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科技赋能-数智创作-沉浸式传播”的全链条实践,既产出测绘模型,也生成大众化短视频和泉州IP文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先进的科技融合呈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馆的数字密码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馆之一,它不仅是一座陈列馆,更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涵盖南音、泉州花灯、泉州彩扎、木偶头雕刻、泉州漆线雕、安溪竹藤编、德化瓷雕塑、惠安石雕等闽南文化精髓。实践小分队走进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65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惠安石雕的刀工肌理、泉州花灯的镂空竹骨、水密隔舱福船的榫卯结构,成为学生们技术解析的对象。面对有着“东方迪斯科”美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拍胸舞”,团队成员陈莹运用AI动态捕捉与建模技术,让原本静默的铜像瞬间“活”了起来——粗犷的拍击、古朴的舞步、诙谐的神态在3D空间中热烈重现。“当铜像‘动’起来的那一刻,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心跳,”陈莹感慨道,“科技赋予了传统文化全新的生命力。”

  古建筑的时光定格

  泉州开元寺双塔,分称镇国塔、仁寿塔(合称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双塔系花岗石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高度皆超45米,分五层,立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每层采用纵横交错的叠砌法,计算精确,筑工缜密。实践小分队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东西塔各个角度高分辨率的航摄影像,借助专业软件构建出厘米级精度的数字孪生模型。塔身每一道深深浅浅的风蚀纹路、每一处巧夺天工的仿木结构细节,都在虚拟空间中被永久镌刻,为后世留存下一份可测量、可分析、可永续的宋代建筑“基因图谱”。

  蟳埔村的时光穿梭

  近年来,泉州蟳埔村的“簪花围”“蚵壳厝”成为旅游打卡热点。这里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闽越文化遗存及唐宋以来海洋商贸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使得蟳埔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渔女原生态习俗,女性头戴簪花围的习俗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沉浸式体验簪花围这一独特头饰的魅力,用镜头收集海风的味道,用AR笔刷重绘蟳埔女的美丽密码,让阿嬷的古法簪花手艺,在少女的笑靥里长出数字新芽。实践小分队吴聆凡同学作为蟳埔女IP形象创作原型,对蟳埔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簪花围承载着蟳埔女对生活的热爱与海洋赋予的坚韧。我们以AIGC技术生成Q版蟳埔女IP形象,正是希望这一抹独特的传统文化,能以更青春、更时尚的方式,绽放在世界舞台。”

  西街的像素烟火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处遗产点中有8处分布在泉州古城,作为世界遗产核心区的泉州古城,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经纬交织的奇观,是多元文明展示、传播与融合的窗口。在古城地标钟楼下,队员们架设设备进行延时摄影记录西街的人间烟火,从晨曦中面线糊蒸腾的烟火气,到夜幕下灯光流淌的温暖光河,西街的日常被凝练成动人的影像诗篇。 镜头在钟楼前360度飞旋,穿越机以第一视角穿梭于古街巷陌,球形全景扫描则将整个街区转化为可沉浸式漫游的数字地图,一条由现代科技航迹绘制的“数字化海丝之路”跃然眼前,记录并深入探索“世遗之城”的“非遗”今生。

  非遗传承的AI译码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在国家级非遗“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林守明、林伟忠的泉州花灯传习所里,小分队围绕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用闽南语采访非遗传承人林伟忠,聆听林老师娓娓道来花灯制作的匠心坚守与创新求索。“一刀一刻皆学问,一丝一缕见精神,”团队成员郑欣妮在采访后深受触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传承弘扬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要思考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传播传统文化。”实践队利用AI作为“翻译官”,将林老师用闽南语讲述的传承故事译出“海丝青年说”双语vlog,讲述泉州故事,传播海丝传统文化。

  当非遗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当静默的铜像在数字心跳中苏醒,当开元寺的石塔在云端生成数字孪生,我们看见非遗传承的古老密码,正在新一代青年的创新实践中激荡出时代强音。这个夏天,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海丝数智”星火团的青年们,以代码为梭、以数据为经,织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桥梁。  

  此次实践不仅产出了高精度的测绘模型、生动的短视频、富有创意的泉州文化IP,更是一堂行走在千年海丝遗迹上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通过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之志、对科技赋能的创新之思,转化为未来学习与奋斗的不竭动力,不仅要利用所学所长当好非遗的记录者、传播者,更要勇担创新传承的使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CB4CE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www.fjlzy.com,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公益)

学校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金山路140号 (天麟校区)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海瑞路1号(江南校区)

电话:05998461076(院办) 05998461667(招办) 邮编:353000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12 闽ICP备14016695号 |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69号

总访问量:   回顾旧版

扫一扫
进入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