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深入贯彻闽宁协作战略精神,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主题,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科技、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2025年7月10日至15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一行共23人在福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用脚步丈量山海,以实践活动触摸时代脉搏,在八闽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一、用好第二课堂阵地 深化红色根脉传承教育

实践队于“九头马古民居”合影

实践队在“海坛海防博物馆”合影

实践队走进“走进古民居 参观历史建筑”合影

实践队于“福州市博物馆”合影
为强化立德树人,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等价值观念融入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活动之中,将价值塑造内化到第二课堂。实践队一行到九头马古民居、福州市博物馆、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冰心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烟台山历史文化馆、海坛古城、海坛海防博物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地,通过历史文化载体,整体展现教育的历史纵深,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根基作用,增强闽宁师生的文化自信。

实践队参观“九头马古民居”——聆听革命历程的重要故事

实践队成员参观“福州市博物馆”
实践队员们走进九头马古民居,系统了解了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长乐地区的革命历程;在福州博物馆,实践队员通过参观展览,了解了福州在革命、建设等不同时期的故事;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坐落着冰心故居、林则徐纪念馆,展现了林则徐、林觉民等众多爱国志士的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的烟台山历史文化馆,反映了福州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压迫时的抗争精神;海坛古城内的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的品质。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开展座谈交流
在红色教育基地的实地走访、参观学习,激励实践队员传承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了闽宁学子的爱国情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队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合影

实践队成员参观“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木偶头雕刻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提线木偶戏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延续,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实践队员们凝神观看木偶头雕刻、欣赏提线木偶戏、体验泉州珠绣针线在衣上游走。在这次实地体验中,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镌刻着历史记忆的珍贵瑰宝,更是传统智慧与创新精神的生动载体。
二、以协作平台为纽带,凝聚人才智慧


实践队于“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泉州)”合影
平台是人才干事创业的基础,人才是教育与科技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为激发闽宁学子联合创新促发展,实践队员走进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泉州),希望能搭建起闽宁两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协作平台,促进两地师生观念互通、思路互动、经验互学、作风互鉴,助推两地人才交流融合走深走实,激发两地师生干事创业热情,共同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延续闽宁山海情缘。

实践队在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泉州)学习
基地招商主管王财成介绍了基地的建设运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并指出,高校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探索科研组织模式的重构与职能优化,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能,为吸引全球人才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三、以数字技术为引擎,驱动教育创新

实践队员在“泉州市科技馆”合影
在泉州市科技馆的科技体验区,实践队员通过体验深海探测器的模型与影像、人工智能交互系统等项目的基础原理,学习前沿技术的应用,真切感受到每一项科技成果的重点是切实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的丰富内涵落地落实。

实践队参观“泉州市科技馆”——体验科技
山海情深,闽宁情长。回顾28年不平凡的闽宁协作成功实践,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路领航、亲切关怀,也是闽宁两省区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倾情倾力帮扶的丰硕成果。站在新起点上,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宁夏相关院校的合作内涵,加强在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深度交流,拓展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协作,为推动闽宁协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持续贡献教育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