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生工作部率领“知行合一”小分队赴武夷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文/温全军 陈成 王庚申 图/李志锋 纪智奇 邹雨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7/17 19:23

  本网讯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是朱子理学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福建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这里调研考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7月4日至6日,由来自学院宿管部、女生部、纪检部、易班工作站的10名学生干部组成的“知行合一”小分队,在学生工作部温全军、李志锋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武夷山市开启一场兼具文化浸润与实践思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在感悟中坚定文化自信,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文化厚度,以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一、走进朱熹园,践悟理学千年智慧

  实践活动首日,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朱熹园(武夷精舍)。这里不仅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的圣地,更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重要文化地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队员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中,系统了解朱熹的生平轨迹、理学思想的形成脉络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前厅悬挂的“学达性天”匾额,笔力遒劲,既是对朱熹学术成就的高度凝练,也道出了其“通过学习达到明白天性、回归本真”的教育宗旨,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理学思想中“修身治学”的核心追求。

  在文化厅内,“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专题展陈引人深思。队员们逐字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儒家经典,从“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修身之道,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传承理学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延续,为当代青年涵养精神品格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滋养。

  二、漫步武夷宫,触摸千年文明肌理

  告别朱熹园,队员们移步至武夷宫文化街区。作为武夷山历史最悠久的宫院,这里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圣地,而今成为串联自然与人文的核心枢纽。在这里,宋代风格的建筑群与古色古香的宋街相连,飞檐翘角间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一步一景皆透着时光沉淀的韵味。

  队员们走进武夷山博物馆,馆内珍藏的文物静静陈列: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宋代的瓷器、明清的书画,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武夷山的历史记忆,系统梳理了武夷山从史前到近代文明的演进,队员们对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称号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1CAE5

  三、穿梭五夫镇,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实践第二天,小分队驱车前往朱子故里——五夫镇。刚入镇口,万亩荷塘便映入眼帘,盛夏时节荷叶田田、荷花绽放,与远处山间矗立的朱子雕像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儒家集大成者与故土的深厚联结。

1B126

  队员们首先走进朱子文化园,园内奎文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传统建筑美学在现代修缮中得以重生。驻足阁前,队员们聆听当地文化学者讲述奎文阁作为古代文人讲学、藏书之地的历史,感受“文以载道”的文化传承。在集成殿内,队员们整理衣冠,向朱熹塑像行三鞠躬敬师礼,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与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体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治学与修身之道。

  踏着兴贤古街的青石板路,队员们走进日常生活中的朱子文化。沿街的老店铺仍保留着“德懋堂”“辑和堂”等体现儒家伦理的匾额,居民们随口能说出“仁义礼智信”的故事,这种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滋养世代人的精神养分。在兴贤书院,队员们细看“讲堂”“斋舍”等建筑布局,了解到这里曾是南宋理学传播的重要场所,朱熹、吕祖谦等学者曾在此讲学,见证了当年理学思想蔚然成风的繁荣景象。

  更让队员们触动的是五夫镇的“文化+”创新实践:以朱子文化园为核心,当地打造了“研学旅行+生态农业”模式,通过“荷稻轮作”技术,既保持了荷塘景观的观赏性,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古街商铺推出“朱子家宴”“理学文创”等产品,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这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探索,让队员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生命力——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能成为“硬支撑”。

  四、探访燕子窠,解码生态茶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队员们来到了燕子窠生态茶园。作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点,这片茶园不仅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地,更是“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念的诞生地与实践地。

21D55

  步入茶园,一块镌刻着“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石碑格外醒目,提醒着人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的绿色栽培模式:大豆能固氮养土,油菜可改善土壤结构,既减少了化肥使用,又提高了茶叶品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茶园旁的“三茶”统筹馆与体验馆,队员们进一步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场馆以当地竹元素为建筑特色,内部通过VR技术重现了武夷山茶从唐代“建茶”、宋代“龙团凤饼”到现代岩茶的发展历程;互动展台上,茶叶成分检测仪器、智能烘焙设备等展示着茶科技的创新成果。

  从生态种植到科技赋能,再到文化挖掘,队员们清晰地看到:武夷山茶产业正从单一的种植加工,向“绿色生态、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的多元方向转型升级,这正是“三茶统筹”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也让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2B887

  五、缅怀赤石英烈,传承红色基因与斗争精神

  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新四军赤石暴动纪念馆。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与全景式仿真场景,生动还原了1942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暴动:被关押的新四军战士与爱国志士,在途经赤石镇时奋起反抗,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随后,队员们来到赤石暴动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前伫立默哀。苍松翠柏环绕下,“赤石暴动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熠熠生辉。队员们在烈士名录前驻足,默念着一个个名字,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换来的。

  此次参观让队员们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先烈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勇担历史使命。

2384D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此次武夷之行,“知行合一”实践小分队既在朱熹园、武夷宫触摸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在燕子窠、五夫镇看到了文化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更在赤石暴动纪念馆中汲取了红色精神的力量。

  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牢记嘱托,坚定文化自信,把此次实践中的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担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www.fjlzy.com,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公益)

学校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金山路140号 (天麟校区)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海瑞路1号(江南校区)

电话:05998461076(院办) 05998461667(招办) 邮编:353000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12 闽ICP备14016695号 |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69号

总访问量:   回顾旧版

扫一扫
进入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