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与迎接

时间:2021年03月15日 信息来源:成榕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诗意的国旗下讲话”自然要选择有关辞旧迎新的诗词来赏析。应该说,中国历史上关于这一类的诗词非常多,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写作风格,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与这个时节结合起来,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叹个人、国家的命运——有感叹时光匆匆的,有悲愤国家分裂的,有欢天喜地的,有顾影自怜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其中,最著名的关于辞旧迎新的,应该是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古代诗歌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开始,明确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要求,就是要求文章作为一种载体,是为了明确某个“道理”的。这与先秦《诗经》中的“诗言志”、《荀子》的“文以明道”、汉代的杨雄、南朝的刘勰的创作主张是跨越千年的一脉相承,后来在宋朝的欧阳修等的身上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条主线,只不过每个不同时代,每个不同代表所说的“道”有所差异罢了。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在新学期开学之初,我们学习这首诗,当然是学习这种“辞旧迎新”的状态,学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告别就意味着迎接,我们要明白:告别什么样的过去,迎接什么样的未来;怎样告别,怎样迎接。

我们要告别疫情肆虐的去年,告别低迷的经济形势和困难的就业形势,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国泰民安,平安顺遂;我们还要告别幼稚和懵懂,告别浑浑噩噩,告别人云亦云,告别忽悠与被忽悠,自由发展,在日后寻求自我的过程中,保持一份独立精神,那才不枉在林职院学习过几年。

当然,我们还要告别过分的“自我中心观”,不要太执着于“我的······”。其实,所谓“我的”——从出生时的一片空白,到现在所谓的“满腹经纶”,哪一点是你自己的,其实都是家庭、环境熏陶出来的产物,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未来的社会教训可能会让你面目全非,你会发现你自己其实“一无所有”。我们要告别过分的功利、过分的精明。过分的功利会腐蚀你的心灵,过分的精明会扭曲你的人格。

我们要告别不好的风气习俗,告别不良的习惯,在物欲横流的世风下,很容易忘记人的意义与生存价值,忘记信仰和独立精神等。中华民族的复兴可不能仅仅是经济的腾飞,还需要精神的崛起。同学们,希望你们要告别麻木、告别粗鄙、告别精神苍白,为国家,为你们自己!

告别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佛教把这种“告别”称为“断、舍、离”——“断”是说明脱离状态之决绝,不拖泥带水,藕断丝连,绝不优柔寡断;“舍”表明情感上难以割舍,但是依然要“一刀两断”;“离”是要求行为上远离,脱离相关的环境,避免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说明“告别”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说了这么多的“告别”,其实有些东西是不能“告别”的,譬如亲情、友情、学习、奋进、创新、家国天下等,这些是永生永世不能告别的。

“告别”的本质实际上意味着“迎接”。2021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历史大年:这个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还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今年可以说是中国面向未来,建构历史方向感的重要时刻。这是国家层面的迎接。

在个人层面的“迎接”上,我们要迎接从父母的呵护中向独立生活的转变。一个多月的慵懒养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转变了,转变为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考、独立地应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迎接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迎接批判和独立性思考的到来,最终实现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到来;我们还要迎接团队和协同精神的到来,迎接信仰、德行、豪情的到来,最终,迎接成人、成才、成功、成就的到来。

谢谢大家!

 


上一条:赓续天麟精神,当好天麟弟子|艺术传媒系举行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活动 下一条:“死记硬背”的重要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