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10月9日,学院智能建造虚拟教研室在建工楼204智慧教室开展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教研室郑丽雅老师主讲示范课程,全体成员参与听课并展开深度研讨。


本次公开课以“建筑结构认识”为主题,紧密衔接教研室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规划。郑丽雅老师开篇以福建土楼、泉州古桥等地域特色建筑为例,通过三维模型拆解其结构受力特点,直观呈现“结构决定建筑形态与安全”的核心逻辑。课堂中,她依托省级智慧建造综合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虚拟仿真教学管理及资源共享平台,引导学生操作钢筋混凝土梁参数设计,实时观察适筋、超筋两种破坏模式的差异,将抽象的力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验现象。同时采用“问题链引导+小组协作”模式,围绕“乡村民宿梁柱选型”案例展开研讨,同步渗透“安全优先、因地制宜”的职业素养教育,充分展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特色。
评课环节中,全体教师围绕教学设计展开热议。大家一致认为,课程能够充分运用学院智能建造实训基地资源,将虚拟仿真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实操教学中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同时,教师们就优化课堂互动节奏、拓展课程思政融入点等提出建议,明确后续将结合此次经验完善智能建造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案。


虚拟教研室主任王兴总结指出,此次活动为教师搭建了交流提升的平台,后续将持续开展常态化听评课,推动教研成果转化,为培养智能建造领域实战型人才夯实基础,助力区域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