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报告 >> 正文

成果总结

作者:项目组     文章来源:项目组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9-16

专数融合 三阶三层:交通工程建设与管理专业群

数智工匠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成果总结



1.成果背景与问题

1.1成果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智慧交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要求“探索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明确“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为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智慧交通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路网、智慧装备、智慧出行、智慧管理为重要内容的交通发展新模式,具有信息联通、实时监控、管理协同、人物合一的基本特征。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1 智慧交通以物联网、互联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更好适应市场变化,成为当前交通相关专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培养智慧交通领域数智工匠成为相关职业院校的新使命。

1.2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我校交通工程系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主要遇到专业建设、平台集约和育人路径三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专业建设未适应智慧交通的岗位优化,需升级数智工匠的技能培育。

智慧交通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专业人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反观交通专业人才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主要体现在其数字思维开发不足、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有限、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能力薄弱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职校交通专业人才离校后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后的岗位需求,影响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问题二:院校内外各方的教育教学资源未能共享,待形成数智工匠的成长环境。

院校、师资、产业等各方资源在数智工匠培养过程中未能形成有效整合的系统资源利用体系,导致资源虽有,但利用效率低下,数字化教学和产业数字化联系程度不高,存在部分环节错位的现象,各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使得行业企业中,优质的产业数字化资源难以被院校充分利用于教学中。

问题三:学校交通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保守,未发挥数智工匠的效能培养。

数智工匠效能的培养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但当前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过于单一、传统和保守,未能多层次了解学生与时俱进的成长需求,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变革。这使得交通专业人才在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时,难以迅速适应和融入,缺乏与其他领域(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的有效融通。

2.成果的历程

我校2016年被教育部授予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院校,开始聚焦交通工程系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专业建设待升级、数字资源待集约、人培模式待优化等问题,至2018年建成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成果阶段性完成。2020年成果进入全面实践检验阶段,4年实践中,助推地方交通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响应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2 成果历程图示

(一)成果的探索与方案确定阶段

2016年——2018年:2015年我校交通工程系成立,2016年我校被评为教育信息化试点院校,2018年建成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系部相关人员开始关注人才培养适应相关产业数字化升级中的瓶颈,同年开展成果的探究和方案的初步撰写工作。

(二)成果方案的实施与建设阶段

2018年——2020年:成果相关方案、机制、模式与组织架构开启实施和建设,初步完成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专业群建设目标的确定、传统交通工程相关专业“数字+”升级,逐渐链接优质企业和行业协会,建设智慧教学和数字实践的生态,实施“三阶段+三分类”的育人路径,成果阶段性完成。

(三)成果的推广检验与更新阶段

2020年——2024年:成果进入检验阶段,学生参加各类国、省数字技能竞赛,多次获奖,数字技能明显拔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数字化集约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成果助力打造“数字孪生实践实训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首批“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项目。持续以智慧交通为社会服务作贡献,成果不断在同类专业院校中推广实践。

3.主要内容与具体措施

3.1成果的主要内容

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DACUM分析法,成果形成“专数融合、产教联动、三阶三层”的人才培养模式。

①专数融合。以“定目标→组专业→改课程→提技能”为建设路径,推动专业群数字化转型升级。锚定“数智赋能、全链融合、技术扎实、注重创新”的主线目标,四同步“数字+”升级智慧交通工程建设与管理专业群,搭建数字模块化课程包增值课堂场景,汲取专业前沿科技和赛证创新项目,提质数字专岗技能学习。

②产教联动。整合数智工匠成长“教”与“学”的双向资源。发展“入企探索、前沿取新、反哺教学”智慧教学机制,提高教师数字技术技能,增强信息化教学基础,搭建“前沿理论、数字技能、创新创业”共享资源库。创设“学习、创新、实训、实践、项目”五个实境,形成数字演练平台,转化数字实践项目。

③三阶三层。三阶是指思维链、技术链、创新链三链合一,创新“智慧交通懂行人-智慧交通金工匠-智慧交通创菁英”三阶段人才梯队,全方位培养数字型思维、数字化技术、数字类实操。三层是指“十五三”三层次分类育人,因材施教,选拔优秀竞赛人才,培养企业数字技术能手。

3.2成果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针对专业建设未适应智慧交通的岗位优化,需升级数智工匠的技能培育的问题。基于DACUM方法,专数融合推动专业群数字化转型升级。



 

3 专业群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具体措施:

1)锚定专业群育人目标。协同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成立由企业智造工匠、院校教研名师和领导干部组成的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专业群改革委员会,以系列政策为引导,引入数智工匠概念,明确“数字赋能、全链融合、技术扎实、注重创新”的专业群建设目标。

2)架设专业组成集群。发挥行业前沿技术如GISRSBIM等软件和前沿信息科技优势,衔接智慧交通产业岗位链,通过需求目标同步、名称内涵同步、四新三教同步、知识技能同步四同步,对交通建设与管理专业实现数字+”升级,深度挖掘传统专业的数字化内涵,集成数字赋能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等6个专业形成的智慧交通工程建设与管理专业群。

3)重构课程体系。链接智慧交通产业岗位链,搭建专数并轨的教学课程体系,将数字学习纳入课堂场景。引入新知识、新技术、前沿科技与人工智能,构建数字全链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面向学生个体,开发数智理论-数智技术-计算机语言-数字实训四系列模块化课程包,融入到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学习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即智能导论+公共基础课、数智技术+专业核心课、计算机语言+拓展学习课、数字实训+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人工智能应用基础》+公共基础课,《三维地理信息建模》+专业核心领域课,《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专业拓展学习课,《1+X不动产数据采集与建库综合实训》+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实现专业教育与数字教育并轨教学。形成丰富多元的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专业群课程培养体系,增强专业课程成长厚度与质量。

4)融入赛证技能。剖析1+XBIM、建造师、造价师等职业技能证书项目以及国、省两级数字技能创新大赛项目,纳入BIM建模、GNSS测量技术、数字测图、计量计价、数字施工等专岗技能学习,完善学生参加数字化训练、竞赛、申请专利等的学分转化机制。

(二)针对校内外各方的教育教学资源未能共享,待形成数智工匠的成长环境的问题。协同优质行业与前沿企业,整合数智工匠成长“教”与“学”双向资源。

4 数智工匠成长生态建设

具体措施:

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对接中交三航、晨曦信息科技等19家优质企业和3个行业协会,整合“教”与“学”双向资源。

1)发展智慧教学。一是教师入企探索,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数字技能水平,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行业数字素养、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等专题培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习和接触数字教学与专业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二是取新前沿科技。与前沿数智产业对接,引入VR、人工智能,开发精品课、微课、电子教材,例如研发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计量与计价》等,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模式变革,拓展数字教学载体;三是反哺数字化教学。打造“前沿理论+数字技能+创新创业”共享资源库,共享教学理论、技能和项目资源。

2)创设数字实境。校企共同营造数智工匠成长生态,联合行业标杆企业,企对校提供技术、仪器与平台支持,校对企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校企互益,合作双赢。设立“学习、创新、实训、实践、项目”五个数字学习实境,架构“2225N”数字育训平台。建设国家级数字孪生实践实训中心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创新数字中心,实现数字落实、数实共生。与福建晨曦信息科技集团等优质企业深度融合,建成“晨曦工坊”,开设晨曦科技班中影智能班”2校工坊制学习班,接触企业第一线,引入最新技术。建成25个实验与实训室基地,校企协同,努力为社会研发更多的适用性技术,培养智慧建造人才。校企合作共建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学生自主选选择完成BIM5D+、数字测绘、数字计量等N个项目和技能模块,形成“2225N”数字育训平台,零距离接触产业转型创新一线技能。

(三)针对学校交通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保守,未发挥数智工匠的效能培养的问题。遵循技能成长规律,阶段育人,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分类育人,创新“三阶三层”的立体人培模式。

5 “三阶三层”的智慧交通立体人培模式

具体措施:

1)遵循职业教育人才技能成长规律,实践思维-技术-创新三阶段递进育人,形成“智慧交通懂行人-智慧交通金工匠-智慧交通创菁英”人才梯队。

一是推动思维链,转变传统固化思维,打造数字型思维,培养智慧交通懂行人以“数字+思政”为抓手,开展数字思政课堂,强调以数据为资源的核心思维、以创新为核心的发散思维、以综合为目的收敛思维,将数据资源利用收集能力、多元创新学习能力等点状嵌入课堂。引案例、设讲坛、演讲赛、辩论课,培养学生数据核心、发散创新、系统整合的数字思维。

二是提质技术链,重构技能学习方式,夯实数字类技术,培养“智慧交通金工匠”。以大师演练、校友回访、企业良师手把手带练等方式全面展开前沿技术如数字测图、智慧测绘、数字化施工、数字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学习和应用。将BIM技术应用、GNSS测量技术、数字测图、GIS、空间数据库技术应用等纳入数字技术实操模块。

三是升华创新链,对接高新产业,完成数字化实践实操,培养“智慧交通创菁英”。安排创客空间、对接晨曦科技班、中影智能班等产业班的企业项目,实现课堂孵化,公司拔高,回炉检验,提炼经验,提升数字技能的应用能力。

2)尊重学生个体发育差别,通过“一生一案”施行十五三三层级分类育人模式。

因材施教,“十五三”模式分类育人。将学生测试、竞赛、证书考取和技能实操录入大数据分析,量化人才培养指标。确保100%学生通过三阶段育人路径,完成思维、技术、实践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50%学生通过校、市、省、国等多级竞赛选拔获奖;30%优秀学生进入产业班学习,无缝衔接,实现高质量对口就业。

4.成果的创新点

1)创新“专数并轨”的课程建构模式

创新性地构建数字赋能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全链融合的课程建构模式,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数字赋能、全链融合、技术扎实、注重创新”建设目标,从认知、技术、拓展、实训四方面入手,组建智能导论+公共基础课、数智技术+专业核心课、计算机语言+拓展学习课、数字实训+实践性教学环节,四层级课程体系机制,最终实现专业教育与数字教育的融合教学。

2)创建“探索-取新-反哺”的教学机制

对接中交三航、晨曦信息科技等19家优质企业和3个行业协会,以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为锚,从教学队伍、教学技术、教学载体三个层面集约教学资源。教师入企探索,深层次解析并应用前沿科技,经过全员培训和入岗锤炼,选取可转化的前沿理论、数字技能和创业项目,引入VR、人工智能等工具,开发信息化教学载体,达成反哺数字化教学目的。

3)创设“三阶三层”数智工匠培养的新路径

依据能力本位理论,以学生的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思维链、技术链、实战链三链合一,创新“智慧交通懂行人-智慧交通金工匠-智慧交通创菁英”三层次人才梯队,全方位构建数字型思维、数字化技术、数字类创新的培养路径,创造性通过“十五三”三层次分类育人,选拔优秀竞赛人才,培养企业数字技术能手,为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行业数智工匠的培育提供人才池。

5.成果的应用推广效果

2020年至今,成果为我校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建设提供核心保障,形成长效发展的助推力和如下效果。

5.1应用效果

(一)学生数字技能明显拔高

培养交通建设与管理数字化人才2586人,80%以上的学生毕业高质量对口就业。学生参与竞赛成果优异,累计参加国家级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等数字技能竞赛获奖10余次,福建省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技能大赛、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建筑信息模型建模与应用等大赛总计获奖35次。

(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建成一支校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参与福建省信息化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多次获奖,开发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BIM技术应用实操教程》、《现代数字化测绘实操技术》等,全部课程实现数字化教学。

(三)学校数字化集约能力持续增强

建成“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院校”,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13个,国家级教育部1+X项目不动产数据采集与建库职业等级证书全国师资培训基地与省级数字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打造的“数字孪生实践实训中心”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首批“百城百校——数字孪生工程中心”试点项目。

5.2推广效果

(一)持续培养数智工匠为行业企业做贡献

完成BIM应用专业技能培训班等对外技术服务12项,成立“晨曦科技班”、“中影智能班”,为闽北地区培养大量智慧交通建设人才;建成省级在线精品课程9个,辐射其余院校学生学习,观看人数近20000人;完成BIM技术在福建省建筑废弃物减量化应用等省级课题项目11个,市级项目4个,校级课题14个,持续以数字技术服务八闽地区智慧交通建设。

(二)校外传播推广效应显著

与上海交通大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参与东南亚四国测绘项目,完成电子地图导航和地理勘测的生产工作任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收到剑津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速度时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创利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设备捐赠、赛事赞助支持与感谢。




专数融合  三阶三层:交通工程建设与管理专业群数智工匠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版权所有     © 2012 闽ICP备14016695号

学校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金山路140号 (天麟校区)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海瑞路1号(江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