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新闻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系部首页 > 系部新闻 > 正文 系部新闻
“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之经典阅读进社区|智能制造系阅读“马拉松”第二站!
2025年10月17日 17:32   来源:  点击:[]

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已至,让我们以书为伴,赴一场心灵之约。阅读是展开一幅充满惊喜的长卷。在其中,你既能沉浸于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悲欢离合,也能走进马尔克斯编织的魔幻现实;能感受异域文化的脉搏,也能见证科学发现的瞬间,让思绪在无垠的空间中自由延展。阅读是青春的养分,每一本书都像一扇明亮的窗,为我们打开新的天地,让视野更宽广,内心更丰盈,也让我们在成长路上步履从容。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正当时,让我们珍惜新学期,择一本书,静读深思,在淡淡的书香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1.所有参赛作品将以提前在公众号提供的书目手写一篇纸质版读后感提交到一站式社区为准。2.10.28号晚19:30到21:00提交纸质版读后感到一站式社区。来稿要求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发现直接取消参赛资格。3.每篇读后感字数应在三百到五百字左右,并需逻辑清晰,作者署名仅一人,每期仅需提交一篇稿件。4.不可出现敏感词汇。5.参赛者可从通知群中自行下载参赛报名表(附件)并填写发送到邮箱3488433027@qq.com,报名表命名为:“姓名+班级+学号”参赛人员需要加入报名群。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著推荐理由:《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 )的处女作,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串联起个人救赎与家国苦难,既源于作者对阿富汗的深沉记忆,也让他成为全球关注阿富汗议题的文学代言人。胡赛尼幼年随父移民美国,却始终牵挂故土,小说中喀布尔的街巷、风筝比赛的喧闹,正是他对童年祖国的鲜活复刻。故事主角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羁绊,藏着胡赛尼对人性与救赎的思考:喀布尔的风筝比赛上,哈桑为保护阿米尔的风筝受辱,阿米尔因怯懦旁观,这份愧疚成了他半生的枷锁。后来阿米尔随父移民美国,看似开启新生活,却始终被过往缠绕 —— 这恰似胡赛尼远离祖国后,对故土苦难的牵挂。当阿米尔重返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目睹故土的破碎(哈桑夫妇惨死、其子索拉博遭虐待),他终于选择直面过往,为救索拉博与恶势力搏斗,喊出哈桑曾对他说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完成了自我救赎。胡赛尼借阿米尔的蜕变,既写尽了人性的复杂(怯懦与勇敢的交织),也真实还原了阿富汗在战乱中的苦难 —— 从苏联入侵到塔利班掌权,家园的崩塌成了个人命运的底色。这部小说之所以动人,正因为胡赛尼将个人记忆融入故事:他对阿富汗的爱与痛,化作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对风筝的执念,让 “追风筝” 不仅是童年游戏,更成为追寻良知、联结家国的象征,也让世界通过这个故事,看见阿富汗的苦难与人性的光辉。

余华 编 推荐理由:《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1995年首次发表于《收获》第6期,1996年起由博益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等陆续出版,是余华创作转型期的代表作,也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小说背景横跨20世纪50至70年代,聚焦丝厂普通工人许三观的一生,“卖血”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他因好奇首次卖血娶了许玉兰,此后又为赔偿医药费、补贴饥荒家用、救治下乡生病的儿子一乐等先后十一次卖血,以近乎“以死求生”的方式支撑家庭,直到年老想卖血换猪肝黄酒却因年纪大被拒而崩溃痛哭。作品借“卖血”这一当时社会普遍的生存现象,既彰显了底层人在苦难中的生存韧性与亲情温暖,也深刻讽刺了极左政策带来的民生困境;艺术上以“卖血”为核心象征,用韵律化的重复叙述、直白简洁的文字和反讽手法传递力量,不刻意煽情却极具感染力。该小说不仅荣获美国巴斯恩—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等国际奖项,还推动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转型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实践,2015年更被改编为韩国同名电影,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影响。

图文丨学习部 陈佾枬 初审丨张碧清 复审丨黄 悦 终审丨罗志斌

上一条:“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之思政教育进社区|智能制造系“福籽同心爱中华”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下一条:智能制造系“立洲弹簧”订单班正式开班

关闭

学校地址:福建省南平市金山路140号 (天麟校区)  福建省南平市海瑞路1号(江南校区)
电话:05998823074(院办) 05998461667(招办) 邮编:353000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12 闽ICP备14016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