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风雨方能见彩虹

时间:2019年11月04日 信息来源:

各位同学,大家好!

渐入深秋,南平这个地方昼夜温差很大,希望同学们注意夜晚的保暖,注意身体。同时,中国还有句古话,叫“春捂秋冻”,说的是同样的温度下,春天容易感冒,秋天则要多适应这种渐渐变凉的气候。为什么春秋差异这么大呢?今天我们就借着秋天的这个季节,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秋天的。我们今天来欣赏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

其一: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其二: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这个词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你不能翻译成“愤怒”“生气”(angly),也不能翻译成“力量”“力气”(strength)。它其实是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外在表现,可能可以说是“气质”“气概”“气势”。内在的精神气质可以励志,是体现为意志品质方面的;“秋色”是表现为视觉感受到的,是用以陶冶情感的。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譬如《礼记》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如果太死板了,人就没有了情感,就要用《诗经》来抒发人们的情感,《乐》来调节情绪。所以赞秋气以赞美志向高尚,咏秋色是用来歌颂情操清白。

这里首先要谈谈为什么“秋日胜春朝”。秋天之所以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春夏之间万物的生长都是在外在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的情况下产生的,温暖的阳光、湿润的空气、回暖的地气,让随随便便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物,都能够茁壮成长。对于生命而言,只有经历秋天的肃杀、寒冬的凛冽,才能够真正算得上生命。对生命的考验,与对生命的支持其实是同样重要的,所以毛泽东主席才会说,“万类霜天竞自由”。

正是因为秋天的考验,所以一些纷乱生长的事物就被沉淀下去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秋天没有了春夏的迷蒙和昏乱,那些没有用和生命力不顽强的都被淘汰了,剩下的就是晴朗的天空和宁静纯洁的秋水,所以这个时候的飞跃才谈得上“晴空一鹤排云上”,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层层的白云,既像是为白鹤冲天而设置的天梯,又像是被冲天白鹤冲破的层层门户,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第二点想和大家谈的是“诗情”。这个时候的“诗情”就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种文体的,因为中国古代对诗有明确的定位——诗言志。诗歌是抒发人的情感和志向的,是展现抱负和理想的。我们发现,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都是一些具有远大抱负和家国情怀的诗歌被流传得非常广泛,而表现个人情趣、个人喜好的诗歌则流传范围有限,这是因为从来人们都意识到作为一个人的社会性,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生存而活着,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和历史使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是用于承担责任,个人能力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提升,这就是“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义。

至于其二中展示的“深红浅黄”,这是经过岁月洗礼后积淀下的痕迹,是杜甫所说的“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是杜牧所说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比喻”。

相对于春天使人迷乱,秋天则更容易让人清入骨”。如果把春天比作懵懂无知的少年,而秋天就是思想澄净,目光深邃的青年人。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现在,你们该知道为什么“春捂秋冻”了吧。

好好学习,做一个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好青年。

谢谢大家!

 

上一条:20200629国旗下讲话(诚信、信任、信用、信仰) 下一条:家国天下

关闭